最近亲身读《聪明的投资者》,有了如下想法:
一、格雷厄姆是针对两类投资者,防御型和进取型,防御型是希望取得平均收益的投资者,主要投资于财务稳健、利润稳定、分红稳定的不贵的大公司,防御型投资对质量要求是很高的,不需要“伟大的”企业但也是很好的企业。而不知道为什么,从国内大V和书籍中都选择性的忽略了这点。
进取型投资标地才是所谓的“烟蒂股”,这样股票因为极度便宜才不需要考虑企业质地(股价等于其净流动资产价值2/3的公司)。
二、巴菲特识别“伟大的”公司需要很好的商业洞察力,相信一般人是没有的。而格雷厄姆的选股策略对商业洞察力要求没那么高,不需要识别出“伟大的”公司,只要找出很好的公司就行。
关于时机,巴菲特找出的公司就是所谓的“落难王子”,在落难时下注。
三、巴菲特的方式更有戏剧性,在传播学上更容易传播,更容易接触到更广泛的人群,方式也更难掌握,粉丝很难独立选股,只能抄作业。
暂时就想到这些,没有对大师不敬的意思,只是理性分析。
最近重读格雷厄姆的《聪明的投资者》,内心涌起一些新的感触,特别是将他的思想与巴菲特的理念相对照时,这种感受愈发清晰。
格雷厄姆其实为我们描绘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投资路径,一条为防御型投资者设计,另一条则属于进取型投资者。防御型投资者的目标并非追求超凡的回报,而是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,安稳前行。因此,他们选择的应该是那些财务坚如磐石、利润与分红都相当稳定的大公司,而且价格不能过高。这里对“好”公司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,即便算不上“伟大”,也绝对是质地优良的企业。然而,不知为何,在国内许多投资大V和相关书籍的解读中,这一点似乎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。
而我们常常听到的“烟蒂股”投资,实际上是格雷厄姆为进取型投资者准备的策略。这类股票之所以可以不那么苛求企业的基本面,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价格已经便宜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,比如股价仅为其净流动资产价值的三分之二。这是一种在极端低估中寻找价值的艺术。
相比之下,巴菲特的路径则需要一种非凡的商业洞察力,去发现那些真正“伟大”的公司。坦白说,这种天赋般的洞察力,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。而格雷厄姆的选股智慧,妙就妙在它对这种商业预见力的要求没有那么高。你不需要慧眼识珠,找出未来最闪耀的那颗星,只需要有能力辨别出那些足够优秀的公司即可。
在把握时机上,巴菲特的方法充满戏剧性,他寻找的是那些暂时陷入困境的“落难王子”,并在它们最失意的时候果断出手。这种故事显然更具张力,在传播上天然占有优势,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目光。然而,也正因为其难以捉摸,大V的追随者们往往很难独立地运用这套心法去挑选股票,最终大多只能选择“抄作业”这条捷径。
以上只是个人一些粗浅的思考,并无半点对投资大师们不敬的意思,仅仅是希望能够更理性地剖析这些宝贵的思想。